一、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融入科研始终
团队始终开展“有使命、有组织、有价值”的科研,将聚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难题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健康中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朱院士带领团队建设了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食品行业特别是海洋食品加工领域的学术阵地和人才聚集地,成为食品加工行业技术与成果的来源地和扩散地。面向地方所需,重点围绕海洋经济强省、食品工业大省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赋能,将人才智力优势、科研优势与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有效接轨,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大连金石湾实验室,与甘井子区政府、中山区政府共建“甘创聚”食品创新发展研究院、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针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 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起成立多个产业联盟,为产业发展献智献策
团队先后发起成立了“国家虾夷扇贝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刺参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辽宁省海洋食品校企合作联盟”“大连市海洋食品与生物制品产业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谋划建立“联盟品牌”和“联盟团体标准”,参与多个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引领企业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受邀参与《海洋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现代海洋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等重大战略的谋划,牵头承担“食品制造技术及发展战略研究”“传统主食制造产业发展战略咨询研究”“适应于自贸区(港)建设的海南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秦巴山区特色食品资源加工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预制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研究”战略研究项目,提出咨政建议的多份获得国家多部委采纳。朱院士还梳理了我国食品产业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谋划全国食品产业发展。
三、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海大地”
团队立足于辽宁,把技术从渤海辐射到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以及陕西、湖南等内陆地区,聚焦深海和浅海、远海和近海、海水和淡水,形成了现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传统发酵制品现代化技术、中餐工业化转化技术、营养食品加工技术、调味品生产技术和海洋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等数十套,不断将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服务全国23个省份的数百家企业,完成科研成果转化近20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亿元,为“辽渔”“晓芹”“上品堂”“非得”“咀香园”“同仁堂”等多个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为学科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团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形成了以院士领衔,青年学术骨干为基础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有效实现了高端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团队先后荣获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等荣誉称号,同时涌现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辽宁最美教师”“辽宁向上向善好青年”“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完)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